当前位置: 首页 > 素材库 > 手抄报

孟子手抄报,孟子简介手抄报

  • 手抄报
  • 2023-08-15

孟子手抄报?我们对孟子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有学者考察孟子拜于孔子的后人子思门下,故而继承孔子的基本思想。公元前343年,孟子大约30岁,在邹授徒讲学。公元前333年,孟子40岁,开始在邹出仕。至此,孟子在仕途上的旅行开始。那么,孟子手抄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孟子名言最短的6句

孟子

(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败腔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氏段圣”。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历史人物孟子手抄报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型宴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亮慧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论”、“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孔子小报手抄报

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武官之家。他出生时长得很怪异难看;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得仿佛是一座山丘。孔子的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尼。

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啦,他从小由母亲养乎蚂大。孔子的母亲演示很贤德,经常教她说话、识字,学一两遍就记全啦。

孔子从小的时候就对礼仪的吵顷橡知识特别感兴趣,总是问个不休。三岁那年,一天狂风大作,雷神阵阵,孔子的母亲颜氏正在忙着收衣服,却看见升旁孔子一个人拿着俎豆。过啦一会儿,还不见孔子回家,母亲出门一看孔子在门口用土堆和草摆拉个像模像样的祭祀仪式,口中还念念有词。她招呼孔子说:要下雨啦,快别玩啦,赶紧回家啦。孔子一本正经地回到妈妈说:我不是在玩,我是在学习如何祭天。

孔子的母亲楞住啦,可她仔细看着一招一式都很认真的孔子,觉得他确实不是在玩。她心里暗暗思量:这孩子的兴趣很好,不如机引导他,于是就把孔子送到啦外祖父家里。孔子的外祖父是个很懂礼法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孔子的进步很大。

以孔子为主题的手抄报

诵读是一种学习方式,让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掌握的.更加的全面,诵读的都是国学的经典。下面我们来看看诵读经典精选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的句子

No1、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No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No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No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No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No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No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No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No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No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No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No1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No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No1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No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1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No1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孟子文学主张

“仁”的内在张力与从孔子到孟子的话语转型。仁义是孔子和孟子通过继承总结三代礼文化精神而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构成了中国式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在汉语习惯中,“道德”几乎总是尾随在“仁义”之后合称“仁义道德”:反之,脱离“仁义”而推崇“道德”的倾向,在汉语思想世界中,联系着扒迟握的往往是形态各异的非道德主义思潮,如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等。观照仁义观念建构的逻辑与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切实地把握其社会文化功能。孔子的思想被称作仁学。所谓仁,就是强调人对待他人应秉持爱的原则。推而言之,即便是对待他物,也理应保持几分怜惜尊重,所以仁也可以称仁爱春庆。仁爱不意味着要求无分别地对待所有他人或他物,而承认本末厚薄在所难免。这基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理由。就主观方面说,仁爱的承担者是自然性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作为人,其感受及表达爱的能力肯定有自己的局限性,局限的表现之一就是无法做到无差别地对待他人或他物,勉强要求等同只能适得其反。就客观方面说,人可能遭遇的情境与对象具有无限复旦唤杂性,同样的主体原则落实到不同的对象情境中,所可能产生的互动方式与成效必然不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及仁,每次解说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就应该与其对仁爱原则落实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形态分化的感受有关。

以上就是孟子手抄报的全部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